没有控制点怎么建站没有控制点全站仪建站
方法一:我不知道你现场的点是怎么分布的,但是道理是一样的,我就假设你A1,A2,A3都是场外点,且两两通视。将全站仪假设在A1点上,然后把后视棱镜摆在A2点上。用全站仪里面的已知点建站功能建站。
在测绘大面积地形图时,建议首先建立控制点,使用GPS建立控制网,然后在全站仪上进行地形测量。如果无法建立控制点,可以假定坐标,选定一个方向作为北方,但必须确保留下控制点,这些点只要能够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即可。如果需要将测量结果与规划图对齐,最好找到规划点并进行测量。
在没有控制点的情况下使用全站仪进行低精度测图,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假定坐标系统 设定假定坐标:在没有已知控制点的情况下,可以假定一个坐标系统。这意味着你可以随机选择一个点作为原点,并假定一个方向为北方向。然后,基于这个假定的原点和方向,进行后续的测量工作。
如果需要更高的精度,如在施工放样中,使用GPS进行放样则更为合适。然而,仅依靠电子地图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必须找到控制点的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操作。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参考站或建立基准站,以便在GPS放样时能够准确地将坐标转换到实地位置。
在施工现场没有控制点和坐标的情况下进行放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目测法 对齐法:利用相邻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边缘作为参照物,通过肉眼观察和比对进行放线。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比例法:根据施工图纸的比例尺,结合现场实际尺寸,通过计算和比对进行放线。
一般的测量都是需要这样几步的:导线布设 导线测量及平差 数字化测图或放样 在没有控制点的情况下,最好是在测区内假定一个坐标系统,布设一条导线。然后进行测量。
尼康全站仪使用教程
尼康全站仪开机后,首先需要进入建立新项目界面。在菜单中选择“新建项目”选项,系统会要求输入项目名称和编号,随后仪器会自动保存设置并进行初始化。在设置完成后,进行已知点建站。首先将全站仪对准已知点,按下“定向”按钮进行定向。在选择定向方式时,可以选择输入已知点坐标或者直接使用仪器自带的定向功能。
使用数据线传输模式:访问百度账号,浏览百度空间内的文章《【原创】南方CASS数据传输--CASS读取全站仪数据图文教程》,该文中详细介绍了数据传输步骤。 采用蓝牙无线传输模式:a. 设置全站仪:开机进入菜单,选择“3设定”,接着点击“通信”,将端口设置为蓝牙Bluetooth,按回车键确认。
方法1:数据线传输模式:点击我的百度账号,进入我的百度空间,找到标题为“【原创】南方CASS数据传输--CASS读取全站仪数据图文教程”的文章内有详细说明。
实地放线方法有哪些并分别简述
1、简述:极坐标法是通过测量一个点到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来确定该点的位置。这种方法适用于现场条件较为简单,且已知点数量有限的情况。拨角量距法:简述:拨角量距法是通过测量从已知点出发的线段长度和线段与已知方向线的夹角来确定新点的位置。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精确控制方向和距离的情况。
2、实地放线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已知坐标建站放样法:简述:此方法首先根据已知的控制点建立测量站,然后使用测量仪器和特定的软件或计算器输入待放样点的设计坐标,仪器会指示出待放样点的方向及距离,从而进行实地放样。
3、实地放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已知坐标建站放样法:此方法基于已知的控制点坐标,通过全站仪或GPS等设备建立测站。在测站上,利用设备测量待放样点的方位角和距离,从而实现精确放样。全站仪自由设站法:不依赖于已知坐标点,而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选择测站点。
GPS基准站的建立有什么要求
1、GPS基准站的建立有以下要求:已知坐标信息:如果需要进行相关的GPS观测,通常需要知道基准站的已知坐标。如果不知道,需要与测绘部门联系以获取这些信息。观测条件良好:基准站应建立在天空开阔的地方,以确保GPS卫星信号的接收不受阻碍。尽量避免电磁干扰,因此基准站应尽量远离高压线、无线电发射塔等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源头。
2、工程测量中,GPS建站通常采取自主建站的方式,无需政府单位批准。当仅需获取观测结果的相对坐标时,进行GPS观测至少需要一组已知数据作为参考,即基准站的已知坐标。若缺乏这些数据,需联系测绘部门获取。基站选址时,需考虑观测条件,优选天空开阔、无电磁干扰且远离人群的区域。
3、选定基准站位置:基准站应位于开阔的地带,地形起伏不大,无高大建筑物和高压电线等接收介质,至少需要四颗卫星可见,同时还要考虑到基准站与被观测站之间的距离。 安装gps天线:将gps天线安装在可以承受其重量和固定其位置的支架上,务必保证天线与地面的水平线垂直。
4、差分GPS地面基准站的设立 差分GPS地面基站需选在地势空旷、视野开阔、电磁干扰少的地方。在天线的高度上,环顾四周,目测与地平线夹角10°以外的范围内应没有遮挡物;同时基站周围应无高压线或各种无线电发射台,要避开各种遮挡和电磁干扰(张守信,1996;胡明城,2003;陈俊勇,文汉江,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