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
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印发实施方案,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红色六地是指: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集中凝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辽宁六地资源,能进一步提升六地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滋养着辽宁儿女的理想信念。
要用好什么思政课这个渠道
一是突出主渠道建设。聚焦“大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方案提出,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强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二是强化实践育人。
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同于其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它是为学子的成长和未来事业奠定良好品德及文化科学知识的第一基础阵地。因此,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教育目标,领导必须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运用和掌握实现科学管理的策略及方法。
其次,办好好思政课,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思政课堂上,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只有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才能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师生的思想素养、涵养信仰境界。
如何策划设计高效开展思政实践课-千策科技-思政实训教学
思想高度:首先,要从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作为大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这是策划设计思政实践课的大前提和根本遵循。实践育人:明确思政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是实践育人,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校劳动教育方案注重实践操作,除了理论学习,还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劳动,以深化对劳动内涵的理解。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树立劳动的崇高地位,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精神,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有助于大部分00后大学生全面和正确认识劳动,填补他们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对劳动教育的空白。其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第三,有助于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第四,有助于大学生深入认识社会,拓展视野,了解社会现状。